炎癥有生于體表,也有發于五臟六腑。一般體表的炎癥,我們很容易發現。但內臟的炎癥如果出現輕微癥狀,而沒有急性發作時,卻很難發現。其實,當五臟出現病變,穴位都會給我們一些預警。中醫講究“司外揣內”,也就是通過外在表現分析內里情況。
我們生活中也常常會用到這種方法,可能我們自己沒有留意。比如:我們去買西瓜時,我們不會一個一個切開選,而通過一看二聽來判斷西瓜是否成熟。
因此,我們想自查內臟炎癥,可以:按穴位,找痛點。
炎癥是西醫的概念,中醫里沒有炎癥這一說法,中醫認為西醫所謂的炎癥是邪氣入侵,激起機體正氣抵抗、自我修復的現象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“大熱不止,熱盛則肉腐,肉腐則為膿”,這是古人最早對炎癥的認識。
每個臟器在體表都有經絡穴位存在,當臟器有炎癥時,就會在局部出現壓痛點。
腎臟有礙,找水泉穴
水泉穴是提供腎經水液聚集之處,也是腎經郄穴。“郄穴”是各經經氣深聚之處,臟腑經脈病癥的反應點,也是急救要穴。
腎臟出現問題則水液聚集有礙,按壓水泉穴會有明顯疼痛。
水泉穴可以緩解腎部炎癥、泌尿問題,如尿道炎、前列腺炎、宮頸糜爛,刺激它可以清熱益腎、疏利下焦、利小便,排出身體里的毒素。
腎主水主骨,骨頭方面的不適也可以通過刺激水泉穴緩解,如足跟痛、腳踝酸痛。
水泉穴位于足內踝后下方,在太溪穴下1寸,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。按壓水泉穴3~5分鐘,按壓時吸氣,下壓至最酸脹時呼氣。
地機穴酸痛,小心糖尿病
當脾臟出現病變時,找到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,按壓陰陵泉下3寸的地機穴會感覺酸痛。可能會出現糖尿病、胰腺炎。
地機穴,為脾足太陰之脈上的穴位,“機”有樞機、樞紐的意思,“地”是大地,泛指長糧食。
人體的大地寓意著人體的脾胃功能,所以脾胃功能轉運之樞機就是地機,地機穴對于消化系統、代謝異常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有較好的效果。
有脾胃病、面色蒼白、頭暈或女性痛經,也可以通過地機穴調理。
時間最好選擇在上午9至11點,這時候脾經氣血最為旺盛,能更好健運脾胃、補氣養血。用手捶打地機穴3分鐘,力度胰輕微酸麻感為準。
孔最穴痛,肺部有“火”
孔最穴的名字很直白,孔,指毛孔;最,指極致、多,可以理解為它是肺經上孔洞處最多,最能往外排的一個出口。
它位于手上的尺澤穴與太淵穴的連線上,兩穴中間靠近尺澤穴一寸的位置。按壓孔最穴有痛感,就說明肺部有火,表現為肺炎、哮喘。
《金針秘傳》:“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。治熱病汗不出。咳逆,臂厥痛”。
孔最穴被稱為熱病無汗的第一要穴,發燒后無汗、咽喉炎、哮喘可以疏通孔最穴排汗排毒。疏通孔最穴可以通過艾灸,兩側各灸10分鐘。
孔最穴作為肺經郄穴,也用于緩解急咳、哮喘等突發情況,用拇指深按于穴位,待出現有酸脹、疼痛感后,像彈撥琴弦一樣地往返撥動。同時刺激孔最穴也能幫助戒煙。
肝臟有炎癥,中都穴會“發聲”
中都穴屬于肝經的郄穴,它位于小腿內側,在足內踝尖上7寸,靠近脛骨內側面的中央位置。
肝是沉默的器官,而中都穴就是肝發聲的“渠道”,如果按壓中都穴有感到疼痛,那就要留心肝了。
肝主藏血,筋絡的舒展離不開血液的滋潤。按壓中都穴疼痛,也說明肝血不足、運行不暢。
中都穴具有疏肝理氣,調經止帶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脅痛腿軟無力,疝氣腹脹泄瀉等疾患。尤其是對經常困擾廣大女性朋友的疾病——“崩漏”,更是有著不錯的療效。
這些情況通過刮中都穴可以緩解,刮痧板呈45度,自上而下,來回刮中都。1天刮痧1次,不強求出痧,若出痧則要等痧退再進行下一次刮痧。
陰郄穴:心臟的急救大穴
陰郗穴出自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在腕橫紋上0.5寸,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。它對應的是心臟,如果心臟不好,按壓此處則會出現酸脹感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:凄凄寒嗽,吐血,逆氣,驚,心痛,手少陰郄主之。
陰郄穴有清心滋陰、止痛安神的作用,可以緩解心痛、胸悶、焦躁、受驚。同時它能使心腎相交,緩解陰虛盜汗、失眠等癥狀。
“郄”在中醫里為急救之意,用它緩解突發性心臟病、心絞痛、逆氣昏迷的效果很好。逆時針揉陰郄穴8下,再順時針揉8下,然后松開,如此反復揉5分鐘。
??????溫馨提示:以上是對該疾病的相關講解,希望能對有所幫助,如果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,可以與 重慶御和堂中醫 聯系,你可以在線預約,也可以通過正規程序直接到院就醫!